张道成与村民亲切交流 夏鲁峰 摄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初见张道成,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热情厚道的长者。细品,才真正从这位老支书身上感受到他真情为民的诚挚情怀。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曾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张道成正是怀着对群众深深的爱,用四十年的努力和忘我,从点点滴滴做起,扎实工作,踏出一串串平凡而又闪光的足迹,书写了一条真情为民的人生之路。 40年光阴,4000亩土地,5000万方沉沙,2.5亿方清水,沉下来的是致贫的淤沙,流出去的是滋润万民的汩汩清流。 4月17日早晨,天刚刚下了一场雨,微凉。走在王小楼村北的沉沙池边,一阵阵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顿觉清爽透心。张道成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去村里四处走走、看看。张道成步子迈得很慢,多年的腿疾让他走路时间稍久就不得不歇一会儿,停步在王小楼村西北角,从西往东依次排列着为引黄济津工程挖建的三大沉沙池,整个沉沙池区一目了然地分成两片,一片是清澈的水面,一片是茂密的树林,几位村民在水边悠闲地垂钓,“喳喳喳喳——”树林里传来喜鹊欢快的叫声。看着眼前如画的景色,张道成不由地想到了那难以忘怀的过去:“三个沉沙池占村里土地4000多亩,没有地种群众吃啥?当时老百姓服从大局,发挥‘龙江精神’,硬是把1000多亩已经种了多年的枣林砍掉,挖出了今天的一号沉沙池。”曾任王小楼村党支部书记、会计,今年已是78岁高龄的韩道常老人接过话茬,“后来新建二号池、三号池,村里4000多棵枣树、苹果树全都砍掉了。再心疼也没有法儿,都是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号召。” 沉沙池是建成了,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困扰王小楼村40余年之久的大问题——土地严重沙化、盐碱化。张道成说,“引水渠从南往北通到王小楼,水洇得地下盐碱越来越严重,土质是一年不如一年。泥沙沉淀淤积,沙地越来越多,群众编了个顺口溜: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村支部委员张立生听了不住地摇头,“之前村里种棉花,刚用小耧钩耧过去,一阵风过来又把棉花苗盖上了。晚上来阵风,觉都睡不安稳。” 怎样才能尽快赶走“沙老虎”,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1980年开始,张道成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村老少爷们儿甩开膀子,与“沙老虎”轰轰烈烈一斗就是30多年。 张道成在本村扶持养殖 夏鲁峰 摄 “要把沙土改成红土,必须把淤泥留住,我们对沉沙池中间自然形成的沟进行截淤留住土地养分,这不是一两年的功夫。当时全村劳力都扛着铁锨下池子,连泥带沙一锨一锨往上扔,池底扔到池半沿、半沿扔到池上边。”张道成轻轻地捶着腿说,“顾不上回家,家属们都把干粮放到毛瓮里顺着中间的水沟漂过来,凑合吃点就接着干。” 要固沙离不开树。“现在村里能种树的地块全都栽满了树,总共有一万多棵,没有这些树,沙子还是满天飞。”村民张秀玉说。40年光阴,4000亩土地,5000万方沉沙,2.5亿方清水,沉下来的是致贫的淤沙,流出去的是滋润万民的汩汩清流。如今的王小楼村林木覆盖率达到了80%,林茂水绿、风光秀美,村民生活环境换新天,而时间却把风霜雨雪刻上了张道成的额头。 磨破嘴、跑断腿,四处寻路,三次改行,为了那1700口亲人,遭遇车祸、攻坚克难,“支撑我的最坚定动力,就是让老少爷们儿过上好日子。” “七十年代,姜楼镇‘三楼一铺’穷得全县有名,我们王小楼就是其一。”张道成说,“1700人的村子人均耕地不到一分,集体收入为零,咋着摘掉‘空壳村’的厚帽子?咋着让群众早点都富起来?只能从‘别处’想办法。” 办集体企业,鼓励村民搞养殖、外出务工、学做小买卖,张道成在一个个“别处”仔细琢磨。村民韩大勇、张秀广想搞养殖,他忙前跑后帮忙解决土地的问题;九十年代全县鲜见外出打工,他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到聊城潜水机厂和威海渔具生产厂,把像孙凤印这种家境贫穷的100多口子劳动力送进了工厂;出不去的群众怎么办,他包车拉着村民跑聊城香江市场学做小买卖。当年跟他跑香江市场至今还在经营百货销售的孙桂春说:“我们妇女干不了重活、离不开家,书记带着学会了赶集卖东西,一年挣个两三万,我很知足。真是多亏了我们的张书记。” 办集体企业,让村民像城里人那样在家门口上班,一直是张道成的心愿。从1980年王小楼村第一个村集体企业面粉厂开始,张道成几次“转行”,从面粉加工到灵芝种植,从蔬菜速冻到汽配制造,张道成没少“摸爬滚打”。 1993年前后,张道成联系到了时任聊城客车厂厂长的老乡张道广。见多识广的张道广向他推荐“速冻蔬菜”项目,并表示客车厂下属企业脱水蔬菜厂可以提供帮助。张道成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先去外地参观考察。1994年底,张道成和张立生等五人奔赴烟台,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张道成乘坐的车被后车挤到路中央的隔离桩上发生翻滚,车底朝天让坐在车后排的张道成脸上“挂了花”,右眉骨上方裂开一道三厘米的口子,鲜血直流。张道成简单包扎,捂着伤口,来到了第一个参观企业烟台龙大集团。“你老哥可是我们龙大客人里面第一个‘破了相’的。”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被张道成的真诚与执着而感动,当场主动提出合作。 正是凭着这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现如今村里的支柱企业、中通客车的定点生产厂家–聊城龙兴汽车附件有限公司已经走过10个年头。公司固定资产达5000余万元,年加工各类车型全车车门5000套,职工达200多人,其中吸纳本村村民100多人,村民年人均增收过万元。“办企业这三十多年没少受罪,支撑我的最坚定动力,就是为了多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让老少爷们儿过上好日子。”看着现在经营良好的工厂,张道成倍感欣慰。 路灯亮了,道路平了,鬓发白了,四十年的努力伴随着赞扬与不解、辛劳与病痛,吞下的是苦口的良药,尝到的是真情为民的甘甜。 如今,步入王小楼村,顺着笔直的水泥路向前望去,房子排列齐整,街道打扫整洁,安装在每隔50米电线杆上的路灯,每天傍晚准时亮起。其实,早在1980年,王小楼村村民就告别了“洋灯”;2003年,村里就通了自来水;2004年,80平方的戏台子搭起来,老少爷们儿有了听曲唱戏的好去处;2006年,村里铺上了水泥路……四十年,如张道成所说“虽不像焦裕禄那样殚精竭虑,但绝对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然而四十年,依然有这样那样的声音让这位老人感到莫大的委屈与无奈。 1996年,张道成的大哥打算回村养老,考虑人口增多,张道成新盖了四间平房。房子建成后,在部分村民的鼓动下,村里谣言四起。“把村里那俩钱都弄他家去了”、“得查查帐”各种说法满天飞。张道成感到无奈和愤懑,“我从干这个支书的第一天,就没想贪污,支出有条,收入都是会计经手,实在是窝囊。”他找到时任姜楼乡党委书记的刘景涛,商量怎么才能让这一小部分群众平息下来,“乡财所和审计办的人来查,估计难以令他们信服,请检察院和公安局查,这就是调查犯罪了,你可得好好考虑。”“身正不怕影子斜”,张道成毅然恳请组织上把公安局和检察院的调查人员请到了村支部和自己家里。原村里老会计,办事拖拉,村里的账目时有时无,查账工作繁琐无常,村里人都觉得张道成肯定是当不成支书了,弄不好还要“蹲监狱”。但清者自清,张道成顺利地通过了调查,可老伴和孩子却 “死活不让再干这个村书记了,‘力不少下,还受窝囊气’”。十几年的时间依然没有冲刷掉这件事给张道成造成的委屈,4月17日下午,张道成谈及此事,双手微颤。他抓起写字台上的毛巾,摘掉花镜沾拭着委屈的泪水,“我当时就跟家里人说,我还就得干下去,而且得干得更好。”在1998年的村“两委”直选中,“不打招呼、不拉票”的张道成高票连任。 “老张,吃药!”话说间老伴杨贵云递过一杯水,张道成随身掏出一小药瓶,倒出一把灰色、白色的中成药片,像嚼豆粒一样一粒粒就水吃下。 “每天,98片。” “年轻时候挖沉沙池,落下这腿疼腰疼的毛病,最近这几年,天天得吃药,顿顿得吃药。”张道成说。细算起来他每天需服用98片药,其中治疗骨质增生的中成药10种,一日三次每次31片,降压药每天3片、控血糖药2片。拖着病体,丹心为民,张道成坚持、坚持、再坚持…… 40年风雨兼程,40年自强不息,40年坚忍不拔,40年真情为民—— “老兄弟爷们儿把我推到了最前面,我就带着大家干,而且要干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大家伙儿。”张道成说。 “张书记每年都要写村工作计划,对工作十分认真,不管什么事,承诺了就一定去办。”村支部委员张立生说。 “张书记这人忠厚、办事公道,大家伙儿信任他,不选他选谁?”提起张道成,养殖户张秀磊肃然起敬。 “张道成同志四十年扎实工作,为群众服务,让我很受感动。他没有好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就是实实在在地按照村情,怎么让老百姓改善生活,想尽了一切办法,一点一点地做、一步一步地做、一件一件地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家……确实把心用在了这个村上!”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对张道成如此评价。(供稿:山东省东阿县委宣传部 董长林 马兵 秦祚龙 杨学昊) |